1. 您当前的位置:
  2. 在途网首页
  3. 酒店
  4. 酒店资讯
  5. 传统经营思路谋变 中山制造业在转型中寻求蜕变

传统经营思路谋变 中山制造业在转型中寻求蜕变

  核心提示

  转移与转型,被美国《商务周刊》称为中国珠三角制造业正在经历的"忧郁的蓝调"。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媒体都把目光投向了珠三角,不仅仅因为这里制造的产品与美国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这里酝酿着全球制造业再次大迁移的冲动。然而,挟裹在躁动不安的大潮里的中山制造业,依然坚守,并以腾挪闪展的转型,不懈地寻找"蓝海"。显然,这,更具有标本意义。


  ■阵痛之源


  多重因素导致经营压力骤增


  "本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倒闭与新增都是很正常的现象,适应市场就能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就会被淘汰。为什么目前会有这么多企业面临同样的困境?所有不利因素为何会如此密集到来?"齐家有限老总陈伟新非常不解。他所说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调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能源的紧缺和涨价等;二是转型中的珠三角对消防、环保、用工规范的要求日益严格。


  调查显示,受人民币升值及退税率调整影响,我市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行业,利润减少约10%-20%;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我市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10%-15%。


  另外,2007年7月1日起,国家第三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涉及出口商品2831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五金制品等传统产业出口和增速;一些进出口规模较大的企业要动用超过1000万元资金用于交纳保证金,资金相对紧缺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各种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环境与劳工保护等方面的非关税壁垒也不断增多,对我市工业品出口形成压力。


  对于一些耗电量很大的企业来说,电力紧缺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市经贸部门介绍,今年由于省内新增发电能力严重不足,加上春节南方冰雪凝冻灾害影响,我市供电形势比较紧张,甚至可能会遭遇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全年性缺电局面。据了解,处于往年用电淡季的2月份已连续启用红色错峰用电警报信号,已认购调峰电力的企业亦要错峰两天,预计我市最大用电缺口将达50-70万千瓦。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各种生产要素的变化使大量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面临着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关停或迁移的生死抉择。"陈伟新认为,极度低廉的劳力和较少规章制度的时代已经远去了,随着制造成本的攀升,企业必须在现时已经竞争充分的"红海"中积极寻找"蓝海"。


  ■纵深调查


  与深圳东莞等地不同--我市未现企业外迁潮


  4月10日晚7时,紫马岭菜场小吃店的黄老板百无聊赖地坐着。此刻应该是上客最集中的时候,然而她店里的5张桌子还空着3张。"看看街上人就知道了,以前多热闹,现在少一大半。"光顾这家小吃店的大都是周边工厂的打工者。"春节过后,很多人就没有再回来。"


  在紫马岭菜场不长的小街上,聚集着都是以外来打工人员为消费目标的小吃店、服装店、杂货店。现在已有两家关门歇业,还有四五家贴出了"转让"。


  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制造业再次迁移浪潮,我市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措手不及。这一天,与此相距几十公里的东升镇葵兴大道一家出租户,也发出了同样的叹息。张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江西来到东升,在这里打工,然后买了房,成了"包租公"。"原先都是一些皮具厂、五金厂租的。似乎在一夜之间,关的关,走的走。这边一片几乎都空了。"


  "太突然了。这两年市场变化太快,我们根本反应不过来。"从去年底以来,民众一家印染厂的林老板就吃不好睡不安,他的厂里有员工100多人,客户主要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一些纺织企业。"2006年我们做得非常红火,订单排到了去年下半年。然而,也正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单子就不好接了。"林老板说,现在像他这样的小厂日子都不好过,"倒闭、迁走的小企业约有一成多"。他们每个月只能接一些零零散散的小单子,勉强把工人的工资打发掉。"我们还在观望,下一步可能会扩大产能拼一拼,也可能迁到江西、福建去。"


  据市发改局一项调查:2007年,我市共有1599户企业办理注销、停业,占我市企业总数的10%左右。其中,外迁企业20家,外迁和关闭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配件、五金、家具、玩具、皮革、塑料、食品饮料等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加工企业。


  据相关人士分析,与深圳、东莞等地企业大量外迁不同的是,我市并未出现企业关闭、外迁潮。目前我市企业总数达到15万多户,歇业企业影响甚微。况且2007年全市新增加企业4401户,减去同期注销、停业的企业后净增2802户。不过,从1-2月份数据看,我市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均出现下滑,表明新增企业订单数量较少,不少企业在观望徘徊中。


  ■突破焦虑


  技术升级是企业解困"良方"


  经营的压力让勉强维持印染厂的林老板焦躁不安,春节前他跟着朋友去越南进行一番考察。然而,越南之行并没有给他带来希望。"大家都说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低,可是这么多企业跑去越南,那里劳工短缺现象也开始出现了。而且由于语言不通,越南人不好管理。我一些朋友搬到那里,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我估计他们做几年也会走。"


  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迁移策略,沙溪通伟电脑车花制衣厂的容静昀也不认同。"搬出去就能解决问题吗?搬厂子不像搬家,是件费时费财的事情。而且复杂的后勤网络需要通过多年努力才足以支持一切所需。"在她看来,要找到一个像中山这样纺织产业链条如此成熟和完备的地区,从目前来看几乎不可能。"比如说,我要买一种拉链,不用跑到深圳或广州去,打个电话,就有人送上门。补给线拉得太长,对我们企业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


  "在粤西、粤北以及江西、湖南等地,企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电力短缺等问题同样存在。"容静昀说,在这些地方频繁的动力和水源短缺意味着企业得独自为此提供昂贵的后备系统。


  在采访中,不少还在观望的企业都有着同样的担忧。他们在中山经营了很多年,已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如果贸然搬迁到外地,而产业链上相关的配套企业没有进入或者无法在短时期内培育起来,即使会获得一些劳动力成本优势、税收优惠、划算的土地成本,但很快就会被增加的物流成本所吞噬。


  "其实称外迁的说法并不准确,很多企业属于扩张性外迁。"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科技中国》主编张明认为,目前,中山仅有的少数企业外迁,主要包括适应性外迁(即企业整体外迁)和扩张性外迁(即包括管理、研发、营销、财务中心等部门的企业总部仍在当地,而将部分生产能力外迁),并以扩张性外迁为主。这样的迁移并不能解决企业目前的所有问题,因此企业的"升级"远比"转移"重要。


  陈伟新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当前应该在研发和创新上多投入,多培养能工巧匠,多产出精品。"你看瑞士的手表、中国明代的陶瓷,不管是大厂还是小作坊,一问世就是珍品,持续经营就不存在问题。"


  ■专家访谈


  "转移转型是正常经济现象"


  "眼下,珠三角经济劳动密集型企业酝酿的转移或转型,是正常经济现象。"华南理工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李伟铭博士认为,改革开放30年,广东领风气之先,承接了香港、台湾等地加工贸易企业的产业转移,依靠加工贸易,大量工厂的建立,吸纳了大批劳动力,以低成本要素拉动了经济指标。但这种经济模式赚取的多是"加工费",需要很大的资源消耗。近年来,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广东原有的低技术、低成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很难再保持优势地位,进行产业升级。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后,必然要经历一个升级的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充分发展后,开始大规模以外包与定制方式组织全球劳动力市场,将生产厂房转移到海外。美国企业通过在研发上的投入,掌握了大量核心的知识产权,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企业占据了价值链上主导性的、利润丰厚的位置。


  借鉴西方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李伟铭认为,当前中山制造业的升级与转移的可选路径很多。比如: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技术设备升级,提高效率;一些专靠贴牌生产的企业,可以通过创立自主品牌进行升级;一些低附加值的企业,可以把生产环节转出去,把研发、品牌经营等环节留下来,通过打造"总部经济"进行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其中阵痛难免,它将迫使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寻求更多的技术革新。但有实力善创新的企业会借此脱胎换骨、升级壮大。


  ■案例分析


  中山制造的"蓝海"战略


  2005年,《蓝海战略》成为最为畅销的管理著作,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蓝海、红海"的概念。


  作者说:"现存的市场由两种海洋所组成:即红海和蓝海。红海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也就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即未知的市场空间。"


  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利润和增长的空间都越来越微薄。而"蓝海"里到处是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


  时下,中山的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急切需要"蓝海"。我们的"蓝海"在哪里?


  三乡镇第三产业办公室主任李海良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齐家模式'。"


  齐家家具有限公司是三乡西式古典家具的龙头企业,产品80%以上销往欧美、东南亚、韩国及中东等地。该公司也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司共有五个生产厂区,职工1800余人,年产值约2亿元。


  "珠三角所有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遇到的问题,我们都遇到过。"齐家家具老总陈伟新说:"2006年下半年,我们的一个美国客户宣布破产。2007年我们的国外订单减少30%,今年国外订单数还没有出来,如果当前的困难没有好转,估计下半年国外订单数可能减少40%。"


  "然而,所有外部不利因素并没有给齐家家具造成很大影响。因为早在2006年,齐家家具就开始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李海良说,在国内市场上,齐家家具推出的富侯仕家具品牌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十分敏锐地抓住了产业转型的切入点,提出建设齐家文化博览中心的规划。"


  据了解,齐家家居博览中心规划面积112亩,预计总投资1.7亿元。其中将建设休闲度假区、商业博览中心区和艺术收藏馆、教育培训区、创意研发区、欧洲风情艺术品街等5大功能区。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李海良认为,齐家家居博览中心一旦建成,不仅能形成一个以历史文化艺术为特色的文化艺术休闲经济产业群,还能带动三乡镇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档次的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中山,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第三产业发展的,齐家家具并不是唯一,很多企业早就开始升级探路。如位于坦洲镇的伊泰莲娜工业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时尚首饰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就开始建设集娱乐、休闲、购物、旅游为一体的首饰文化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亿元,目前已投入6000万元;沙溪霞湖世家是国内T恤行业开发能力最强、T恤销售额最大的T恤服饰企业,他们也开始筹建作为工业企业旅游景点的"T恤城"。


  面对市场困境,所有的企业都在探索。作为沙溪镇另一大服装企业-- -通伟电脑车花制衣厂的做法并不新鲜,但却非常有效。他们坚持在"红海"中寻找"蓝海",硬生生地趟出一条"通伟模式"。


  通伟制衣于1992年在沙溪建厂,现有员工2000余人,月产量达150万件。"以前我们的外销占100%,不过近几年,外销正逐渐下降,现在外销只占30%左右。"通伟制衣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应对不利因素,他们除了迅速调整内外销比例外,还特别注重内部挖潜。


  去年,通伟制衣的年产值达到2亿元,非但没有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市场空间还进一步拓展。"今年,我们计划再买40亩地,建一座现代化花园式工厂。"筹划未来,通伟人雄心勃勃。